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, 2023的博文

月季:2023年六月

六月做了什么 书 已读 黄金时代 看了好久了,多次看不下去,因为性描写让我不适。但是总体很有反叛精神,活着追求个洒脱嘛,可惜我还做不到。 制造宠物:支配与感情 大部分听书,把注释放在正文中听得好晕乎。史料很多,从控制的角度说了园林、植物、动物、奴隶、女性、儿童等等。对我冲击最大的反倒是公园/园林,我对人造景观的每一次欣赏赞叹,原来都包含着对自然的征服,不过还好良知还在,看到人工栽种的植物被野草包围,内心窃喜,诡异的叛逆心。夷平自然,原地打造自然,人类啊。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需要鼓起勇气翻开看的一本书,直指痛点。完美主义阻碍行动(劈头盖脸骂自己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和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有一定重合,回忆《妇女参政论者》的描述,在那时,别说写作,能坐下来获得片刻休憩都是难以实现的。对女性来说,空间独立和经济独立是获得自由的里程碑成功。 在读 7% | 海鸟的哭泣 4% | 庄子今注今译 5% | 牡丹亭 25% | Walk in the Woods 影 众神之地 《第三级》导演的作品,S.E.N.S的Quiet Life响起来的时候想落泪。看完《第三级》后亲身感受高原,记忆和《众神之地》的画面重合,很有共鸣。关于自然类纪录片,过去只认画质精良、鲜为人知、高科技打造的(没错,BBC),愈发觉得记录自然和人的相互影响也是很有意思的方向,挖掘故事很重要。为什么年老的白海豚要去不适合生存的淡水?谜底等着科学研究去揭晓,纪录片提出了设想,这个设想被赋予人类的感情。生态遭到破坏,原因指向人类是纪录片的共识。能看到还有一小群人在弥补人类造成的伤害,意味着人类还有希望,《众神之地》传递出了这样的讯息。 岩时 因为想攀岩,大数据给我的推送。是关于几位亚裔女性的攀岩经历,我还听过其中国家队队员的播客,圈子真小。自己爬了,知道充分信任自己非常重要,这种信任来自一次一次的攀爬打造的强健肌肉,进入一个正向循环,持续投入真的好酷啊。而且运动还能影响社交,人类本身就是群居的,又是爬墙又是集体活动,复现人类原始的身心健康状态。 银河系漫游指南 第二次看啦,合家欢的圆满结局。感觉没有新东西,关于宇宙科技的想象似乎限定在了一个范围,当然也可能是我对科幻的接受阈值极低,自行把不同的⌈宇宙⌋拼凑在了一起。过去标新立异(虽然那时坚决不承认),用Trillian作为自己的英文名

认识一个地方是从离开后开始的

过了这个月,北京将成为除家乡外,我呆的最久的一个城市了。前段时间听了一期播客《北漂觉悟:我总有一天会离开》,我的认知和节目传达的看法完全不一样:我没有正在漂的觉悟,并且大多数时间甚至不觉得自己在⌈北京⌋。印象中的北京符号和现实生活几乎从未重叠,只有离开家去学校,火车票上鲜明的北京二字提醒我,我在的这个地方是汇集各种元素的首都北京;如今不用取票,前往或者离开北京,仅仅是在学校和家所在地的转移。 印象中的北京是什么样?最开始是天安门、长城和烤鸭,经历了一番得出结论——北京只不过是在政治上有些特殊的旅游城市,是规格不一样的河内,两个地方很相似,几天可以转完河内,所以也用不上四年以观光的方式去认识北京。我是外来者但不完全是游客,身份认同在这个时候失效。刨去旅游这一层,北京实在陌生。在北京的四年,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。学校是个泡泡,泡泡里有着完美的15分钟生活圈,没有租房压力没有通勤,井然有序的乌托邦,有力的托底,给予我无限安定感和归属感,是北漂又没在漂,平淡到让我觉得好像只过了四季。处在泡泡里的同时切断了和⌈北京⌋的联系,尽管如此,仍有细节昭示着我切切实实在北京:春季网购牛奶屡次被取消订单;公交车上的安保;校门口天桥上出现的看守;远处的中国尊被我用来判断空气污染程度…… 我对北京的认识和其他人不一样。似乎每个人都说北京太大、见朋友费力,语气充斥不满。于我而言,相较于城市多元的魅力,这个缺点暂且可以忽略不计。在县城规模的地方长大,活动半径很少超过3公里,打车最多十几块的那种距离;北京的大给了我足够选择,一圈圈的地铁提供了足够便利,城市公共交通对普通人友好。在北京,地铁行程一两小时不足为奇;在小城,3公里内我能见到所有想见的人,但是15公里的半径不会丰富3公里内的生活内容。北京处在浅山区,城市内部平坦,周围被山包围,是我发展兴趣的沃土。偶尔跟着熟悉的俱乐部周末去爬山,涉足房山、门头沟、怀柔、昌平、延庆,头顶蓝天白云,远眺城市被雾霾笼罩。最近开始骑车,往南去了二环,往北到了西二旗,骑哪算哪,声音、气味、触感的感知更多样,堵在耳机外的马路噪音、无处不在的汽车尾气、河水腥臭、从井盖溢出的臭、显著的热岛效应……既然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能有着相似场景,很难将这些和⌈北京⌋符号联系,让我失望了,它们都是构成北京的一部分,并不特殊。 不管是封闭在学校,还是把自己抛向学校外的某个角落,和不同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