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游记:东胡林人 - 通州峪 - 双龙峡

I 去不了的东灵山

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召唤,上周突然想爬山,当然也可能是急于和当下的状态切割,看了看周末的线路,还是挺多选择的,因为专业原因,对北京周边的保护区多少了解一些,东灵山没少听、朋友圈也看过不少,作为一个保护地相关专业的人,专业学了好几年,不去一次北京最高峰太说不过去了,果断报名。报完之后才想起可以问问朋友,一个在出差,一个要开会,要开会的朋友去年暑假两个月在东灵山钻,看了他的轨迹线路,实在壮观。继续一个人出行。

领队群里吆喝着可以为起床困难户提供叫醒服务,第一次单独跟着俱乐部,觉得自己起床有点危险,联系了领队,没想到5:50的闹钟,5:48醒来,没用上领队,并且前一天晚上还兴奋得难以入睡,纯纯是春游心态。地铁口集合的时候,和同样一人来的女生——田,交谈上,接着默认坐一块儿、一起爬山,相处很愉快。

在车上挨个自我介绍是俱乐部的传统,因为没有认识的人,所以大胆放飞自我,临场发挥超过预期,日常积累的双关冷笑话发挥作用,还和3个校友相认,其中一个隔着走道坐我旁边,一聊天,发现有共同好友,世界就是那么小,回程还一起在学校对面吃了饺子撸了串儿。

从市区前往东灵山路程两个半小时,到了一个道路关卡被拦下,领队和警察交涉,等领导批示至少半小时,等来的结果是不让通行,理由是两会,我去你大爷的,此时已经十点多了。不知怎的,对领队们和俱乐部本身带着天然的信任,最坏的结果一定不是打道回府。

很快,领队们给出了解决方案,往回开三五公里,走另一条线路。

II 新线路的基本情况

新线路的起点是⌈东胡林村⌋,经过⌈通州峪⌋,终点在⌈双龙峡风景区⌋附近。 两步路轨迹: https://www.2bulu.com/share/share_track.htm?trackId=cmCI1ML1PsDp%2FR2KBg5Tzw%3D%3D

从轨迹情况来看,路程长度比东灵山线的短,海拔抬升也更低,是条稍稍轻松点的路线。

i 东胡林

北京东胡林人遗迹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,它是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,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石器、动物遗骸和火堆遗迹等物品,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火的利用和采集、打制石器等基本生存技能。

ii 通州峪

通州峪在⌈V⌋形线路的拐点附近,有悬崖峭壁和峡谷,见到了通州峪冰瀑,根据最初小径入口标牌的介绍,通州峪冰瀑位于鳌鱼沟峡谷上游,有多处,其中规模最大的高约10米,宽约10米(应该就是我见到的那一个)。

iii 双龙峡风景区

全程仅一小段路线在双龙峡风景区内,长度不足500m。终点是在⌈火村⌋,通向双龙峡风景区的必经之地。

III 行走山间流水账

i 道路消失

折返几公里,大巴停在了东胡林旅游接待中心对面,远远看到领队们和村民交流,似乎遇上阻力,当时心里一咯噔,不会又不让走?领队们带着大家沿着公路继续走,大概是有其他入口?走了一小截,去马路对面,铁网有一个口子,标牌警告禁止游客进入,过小溪,直接开爬、速度还挺快,说好的的拉伸没有发生,鞋带没机会拉紧惨兮兮。线路不常规,虽然懵但能接受。

走了1公里,队伍突然停下,路消失了。山腰一小块狭长形的平地,大概1米的宽度,刚好容纳所有人,大家原地等着。这次出行一共有4个领队,分散去探路,11点没到,吃点巧克力权当午餐。看到领队到了高处,萌生出幸福感:有领队真好,不用自己探路。周围被人群环绕,安全感指数飙升。

队伍动起来了,有路可走,需要经过非常陡峭的路段上到山脊,山体是松散的土,前面的人扬起一大片灰,底下等候的人吸土,一位带着儿子参加活动的父亲帮着领队一起拉人,这种感觉很棒, 临时队友的互帮互助。

ii 行走山脊线,前往正确轨迹

在连绵的山脊上穿行,几乎是平地,坡度非常缓,风景很美,虽然到了春天,树枝草地没有嫩芽,依然是冬天景观,万幸天气不错,蓝天衬着连绵的群山,阳光下,山体的褶皱显得锐利,山的远方还是山,一层一层,锯齿般的波浪,山脉呈现统一的褐色色调,尤为壮阔。

队伍被拉得很长,留出了挺多拍照的时间,小径被低矮的黄栌包围,边走边扒拉树枝,还有带刺的酸枣、小檗和沙棘,田经历了从崩溃到麻木,我被扎得嗷嗷叫。

最后一段十分陡峭,远看像是直接垂直切下。经历3公里山路,我们终于和正确轨迹会合,然而会合点仅仅是在正确轨迹的水泥路2公里处。

iii 收获冰瀑

再次进山前,看到了牧羊人和一群在岩壁、陡坡活动的山羊。经过了一周时间,我对于冰瀑前的路段已经没有太深印象,普通的山路,走走停停。

通州峪,在垂直的崖壁下方看到峡谷中镶嵌的细长白色结冰河流(这个时候,咖啡馆里响起了八音盒版《那一天的河川》),虽然隔着老远距离,溪流本身也不宽,作为一个南方人,第一次见这场面,我被震撼到了,自然的美妙让人想落泪。

转个弯,河流消失,以为和它的缘分到此结束,没想到走着走着来到它跟前,冰在闪闪发光!北京的温度到了十几度,学校的湖早已融化,没想到还能见到野冰,偶遇其他队伍的一人穿着冰爪走了个来回,冒险欲熊熊燃起,征询领队意见,决定不沿着河流走陆地,直接走野冰!

河流的冰不是均匀的平缓坡度,而是一段平缓+一节台阶的形式,经过的台阶高度大概半米,有的地方很光滑,需要扶着树枝,冰还是有一定厚度的,能听到水在冰下流淌。领队们对讲机交谈,前一波人正在冰瀑前拍照,我甚至没和之前在标牌看到的⌈通州峪冰瀑⌋联系在一起,以为台阶就是冰瀑,可以说,我的期待值是负数了。

沿着冰河往上游走,沉浸在静距离和冰河接触的喜悦中,突然,真·冰瀑出现在视野中,找到宝藏了!是冰瀑!见冰瀑的愿望实现了!一边打字,一边回忆当时的情境,感受到了激动之情的二次冲击。开着延时摄影走向冰瀑,在冰瀑前疯狂自拍,对自己的每个表情都不满意,因为无法准确展现我的溢出来的热烈情绪,于是请领队帮忙为我拍了全身游客照。

见到冰瀑的那一刻, ⌈It makes my day⌋,我的一天圆满了,东灵山、北京最高峰什么的已完全不重要。

iiii 全程的1/3,独行

接下来的一段路似乎偏离了轨道,但是不管怎样,路是在峡谷里,所以迷路也仅仅是没在轨迹上,不会跑偏,第一梯队已经走在很前面,我和另一个领队都在找路,因为速度快,不知不觉走在了他前头,索性开启自己跟着轨迹走的状态。

一个人走还是不错的,和前后拉开距离,想方便的时候躲到大岩石后解决,不用憋着,又可以放心大胆喝水喝牛奶啦。到达一处废弃房屋遗址,野草茂盛遮去了道路,领队从后面跟上,和我隔着一大段距离指了个方向,刚好看到其他俱乐部留下的布条路标,如果自己一人,肯定不会注意到标记,少不了折腾,甚至免不了自己开条路,再次感慨有领队真不错!

重新回到小径,显然很久没人走过,路两旁灌木的枝条在路上方合拢,双臂在脑袋前方交叉护脸,得亏不是夏天枝叶茂盛的时候,不然还得防虫,再一想,我已经不怕虫了,似乎又没啥差别和影响。

饿了掏出红肠边走边吃(ChatGPT说户外运动最好别吃高钠高脂肪的食物,好的),无惧口中蒜味儿影响别人,看到好看景色随时拍照,节奏全由自己掌控。

开始下山,相似的一段路让我有一瞬间以为重回武当山,那时候水没带够(天气太热,消耗很快),强撑着控制喝水量,在绝望边缘徘徊,山里见到神龛一定得拜一拜,虔诚祈祷大山放我一马,让我顺利走出深山,下山路边突然出现水泥水渠,看到人迹,整个人突然放松,坐在台阶上观察壁虎,前方是道教的陵墓群,不安化为乌有,内心平静。这次下山是轻松的,包里有充足的水和食物,知道身后还有一大群人。

到达山谷,下降坡度趋于平缓,大脑结束紧张,开始接连冒出各种想法,不如用英语说出来?

IIII 和自己说了什么

i 有安全感的独处

在自然中独处对我来说是件很美好的事,这一认知是库克山塑造的,除了陪同朋友走Hooker Valley, 每次进山都是一个人,把官方列出的路线全部走完了,可能也是从那时起,形成了我与自然的较为稳固的相处模式。

和朋友爬山,更多的是实现自然带来的社交价值,如增强凝聚力(increases social cohesion)、锻炼身体(physical activity),一个人在自然中静坐、行走,享受自然提供的环境的前提,在于建立安全感,认知风险,积累经验,形成风险预案,始终对自然保持敬畏,多么小心都不为过。

ii 感觉口语不太行

最后一次日常状态下和人用英语交流,是在2019年年初,之后除了课程需要、对着文本读,边听播客边 ⌈影子跟读⌋,就再也不存在说英语的情况。

这几年养成了听播客的习惯,从Coach Shane, 新闻,6 minutes Engilish, 再到现在持续的Round Table China, Malcom以及五花八门的各种,已经能轻松听懂大意、捕捉到具体的词汇表达,同时有意识让口语跟上,在校园里骑车时戴着耳机复述,只是缺乏机会听听自己说会是什么样,几分钟的路,磕磕绊绊还没说两句就到了。

受听播客的影响,形成肌肉记忆,不会特别在意发音,很自然,至于语调,可能需要录音才能感受到。

致命的缺陷,我在用翻译的方式说英语,虽然在积累着单词,但是方向是英文→中文,阅读英文文本,对待看上去熟悉的单词可以通过前后内容推测含义,但是中文→英文是死局,对一个表述的记忆被蒙上了一层纱,比如说我想说⌈修改⌋,remend? amend? 什么什么mend? 换词、改用其他表述没问题,但是真的很挫败,我能准确说出它的中文含义,可悲的是逆向受阻。

除了词汇,句子整体的表达还是老问题,一截一截蹦,其实蛮搞笑的,无他,只能积累+重复。

iii 对俱乐部的选择

选择什么俱乐部,是对身份认同的侧面反映。没有天花乱坠的导游词、朴素的自我介绍、回程的互动分享、层次相近的同龄人、一定能捕捉到校友的巧合,总之,气场磁场很重要。

结束行程次日,我甚至去咨询能否也成为领队,被告知成为领队的福利之一是可以找到对象,怕了怕了,打消念头,继续做个普普通通的游客开开心心地玩耍吧。

iiii ⌈无痕山林⌋原则的实践

留意到其中一个领队的包上别了⌈无痕山林⌋的徽章,还是很佩服的,在国内,参加⌈无痕山林⌋培训的成本不低,观念没普及开,有这样意识的人应该是少数。大部分时间没和他同行,中程再次遇见的时候,见他手里拎着黑色垃圾袋,垃圾快装满了。

然而,很违和的一点在于,其中一段路和他同行的时候,他用随身音响放着歌,是快节奏的流行歌,对于和自然不相融的声音,我感觉很不适,能深刻理解为什么⌈无痕山林⌋说不放音乐、不大声说话以免影响其他人了,我离开城市环境到自然中,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躲避城市噪音,感受无声或者自然音。

v 对声音的敏感

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研究是声景/声音景观(soundscape),因此不知不觉我会更在意是否能在自然中获得宁静。那么其他人,对声音地敏感程度如何呢?是否有意识去留意声音?据我所知,相关的国外研究不少,也有一些成熟量表,总觉得国内还没到达追求高质量环境的程度,或者说缺乏意识?还是说声音在环境中的影响甚微,除非有特别的声音,不然不会引发特别关注?对声景的认知是否影响对一个地方的看法?

vi 废弃房屋多野草

⌈山里的废弃房屋附近的杂草最为茂盛⌋,源自每逢废弃房屋必迷路的惨痛经历的观察,由于我走的有废弃房屋的野路只有两条,所以这是基于极小样本的总结。 大概推测了下原因:

  • 有人居住意味着土地被开荒,破坏了原有植被,创造了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态系统;

  • 撂荒后,演替处在早期阶段,易生存、生长较快的先锋物种占据空地,以草本和藤本为主(暂时没见到乔木);

  • 由于没有高大乔木灌木遮挡,阳光充沛,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,生长速度快;

  • 即使有人通行踩出一条路,也会很快被覆盖,路被遮挡。


正文结束啦~

爬山耗时6小时22分钟,行走13公里,最高海拔903米,累计爬升624米。

完成这篇游记耗时4小时20分钟,中间取了个外卖,因为本来要吃中饭来着,结果忘记了,直接到了咖啡馆点好了咖啡。

字数4000不到,技术工具不同统计也不同。 要不再写点凑到四千?

  • 关于这次爬山,我一共发了12条朋友圈,其中11条是在自说自话的小号里。

  • 这是唯一一次耐住性子,完整写完游记。

  • 超过4000啦~

  • 快速校对了一遍,先发出来,之后闲了再修改。

  • 继续填下一个坑,选题太多,填不过来哭唧唧。

  • 总有一天我会学会HTML改行间距!!!!!!!

2023/03/12补个后续,看到象友推荐Udemy中文网页开发课,覆盖了我想了解的所有内容,趁着折扣先入手了(冲动消费??)。